今日趁著凱米颱風尚未登陸前去看了這部快下檔的動畫電影,雖是續集但沒有令人失望,連我這中年大叔也被感動。主角進入青春期,開始有了尋求認同而迷失自己的情緒:焦慮、尷尬、嫉妒、耍酷抽離...
你現在13歲,恰巧也是這個年紀。我也曾經歷過青春期情緒震盪,那些在這世界中試著找到自己定位時的挫折與迷惘的種種心情,藉由看這部動畫重新感到它們的深刻。
小時候總是帶這好奇心相要認識這個世界,進入成人世界後反而逐漸把自己忘掉了,隨著各種記憶與複雜情境的堆疊,好像越了解這個世界,反而離自己越來越遠了。認識自己本就是一個超級大的工程,我也花了近四十年才略有斬獲。人對自我身分的定義主宰著我們如何與這個世界互動、以什麼態度做選擇、如何詮釋發生的事件、以什麼態度面對未來。建立自我身分認同的材料,往往是我們對回憶所伴隨的情緒(情感)。一個有韌性且會成長的「身分」會需要各種材料,能理解自己每個情緒的存在與來源,將它們做「適當」的解讀與分類,就能自然地活著且接受真實的自己,練習得當還能把情緒的力量充分發揮,活得豐富精彩。
每個人的潛意識都極為複雜且深不可測,去「認識自己」將是值得花一生時間的探險,把自己發掘的越多,越能整合所有過去的經驗(尤其是那些帶著情緒的回憶),我們也能在活出完整的人生。
認識被埋藏的自己,接受全部的自己,就是走在追尋真理與幸福之路上的哲學家。
Get in to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