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One of the End of the World

我一向對國際關係與世界歷史很有興趣,追蹤Peter Zeihan一陣子了,他是少數能把理論活用並闡述的有寫有肉的專家,這應該是因為他一直往「雜家」的方向訓練學習,而非立志當某領域的專家吧。

最近在讀他寫的一本書:"The End of the World is Just the Beginning",只要讀完第一章就能有很清晰的大圖像了,長線趨勢相對中短線比較容易預測(若有使用足夠大的工具),而且想要逆轉往往很困難(或許已經不可能了)。

最重要的兩個工具是地緣政治與人口統計學。

直至幾年前我們仍很孰悉的全球化貿易,其實是一個人為的產物。它是基於二戰之後美國以超強的軍事實力擔當世界警察,美國確保各國之間能安全的貿易不會互相征戰並開放美國市場,前提是盟友則必須清楚的選邊站。這個體系在冷戰於1990結束之後能繼續維持,是因為美國選擇繼續負擔維持國際秩序的成本,冷戰結束後10年,911恐怖攻擊使美國繼續這個決定,而且中國經由WTO參與全球貿易確實也使大家享受到了便宜的產品。

舞會原本可以繼續下去,直到約10年前美國感受到了威脅與強力的競爭,而這時世界各地區的人口也已進入了逐漸崩潰無法回頭的時候了。人口生育率降低與都市化有最直接關係,都市化最快的地區人口衰減的也會越快,在這一點上美國比其他主要國家有更多時間可以消化適應,中國的人口前景將會很黯淡。

美國會繼續投資在維護貿易安全,但也會刻意排除「非盟友」,這表示已經深度交織在一起的全球化貿易將逐漸解構,直到敵、我兩大貿易團塊界線變得清晰為止。這個趨勢將對出口導向且內需因人口衰減變得更疲軟的地區造成非常痛苦的經濟影響,而很幸運的美國有墨西哥這個幾乎互補的鄰國,美利堅會是大家都過得不舒服的過程中,最不痛苦的那一個。

台灣是一個小國又處在地緣政治熱點中心,人口也已經開始急遽老化的過程,不論我們如何選擇,也不可能無痛的經歷全球化解構的震盪了。作為其中的一個人,打造一個能夠使人(居留)、金(金融資產)、物(不動產)有彈性處理的準備,是必須的。

Get in touch

iam@kevinhuan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