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看了羅振宇《文明之旅》1027年那期,談的是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比較,覺得有點意思。
先說小結論:游牧文明未必比農耕文明落後,有這個刻版印象主要是對「文字」使用需求大不相同造成的。農耕文明因為大量使用文字,大量記載的史料與精細描述的場景,使人有農耕社會更為文明的感覺。
農耕社會依賴土地這個不動產,既然人跑不掉就較容易抽稅,再發展出集權的組織,這就需要文字來做大規模的行政管理工具來整合與調度,尤其是對產權的定義與維持(但不一定保證個人產權,例如農奴)。雖然政府可以控制大範圍的區域,但農民們往往一輩子的生活範圍不超過半徑5km。
遊牧社會對於冶金的要求其實很高,金屬不只作為禮器,也是日常使用的武器與工具。游牧草原千變萬化對信息要求很高,移動範圍往往可以達半徑200km,遂成為技術傳播者。
不同的生活型態面對不同的問題,就會塑造出不同的人生哲學。例如關於水資源,農耕社會關心的是如何引水灌溉的工程問題,遊牧社會更關心的是影響如何找到水源的各種變因。
在現代社會工作的人們,大致也能分為農耕人或游牧人。
依託大組織認可的固定崗位(~不動產所有權),而且工作內容大部分可按照傳承的經驗來處理,那就是農耕人。
對於無法像大農場主一樣買下一大塊土地對牲畜圈養的個人來說,只能有自己一個人或是核心小團隊,許多工具還須自己打造或尋找解決方案,面對的工作環境多變,且不時須改變賽道(逐水草而居),那就是游牧人。
至今為止我大部分過的是農耕人的生活,健康且有韌性的型態應是揉合農耕與游牧的組合。例如股市與房地產,我採取的是農耕式的長期投資,找到好的土地或區域(國家或地段或產業)之後,就讓大自然的季節運作,不用急著每月更換作物,讓足夠的時間給大趨勢生長,這個策略我會繼續維持。另一方面關於工作,是時候考慮改過游牧生活了?
我是一個頭重腳輕的人,需要比一般人更長的時間去適應環境、把自己的想法整理清楚後做決定的步調也比較慢,但已下定決心要移民,這是一件徹底更換生態圈的巨變。走上這條路,遊牧人的韌性與彈性就不是可以跳過的選項了,必須將它開發出來。
Erich Fromm 對於自由有兩種定義:
negative freedom (freedom from external constraints),
and positive freedom (freedom to act on one’s own will).
已克服許多困難而獲得了能自由移居澳洲、北美、南美的自由,這是第一種自由,是免於被外界限制的自由。在這基礎上仍須去創造第二種自由,去創建一個能依照真心意願生活的環境,這需要全方位的準備,包括身心健康、家庭關係、財務、一個(與志業結合)的事業。
現在的狀態仍在整理自己的願景,思考著如何走過去的路徑與策略,一路走來的經驗將帶給我足夠的信心去點開新的技能,繪製人生遊戲的地圖,完成自己的世界壯遊記。
Get in to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