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ame of Life

幾天前用了四個火爐(4 Burners)的觀念檢視了一下自己,昨天發現另一本書提到的觀念與此非常一致。"Designing Your Life”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裡提到在人生儀表板顯示有四種量表,比起四個火爐更能讓我共鳴:它把朋友換做「遊戲」,把家庭換成「愛」。

火爐理論認為人的精力有限,無法同時四爐一起火力全開,儀表板則指出,這四個讀數重要性不同,但也不能讓任何一個死當。我認為他們講的都對,人生取得某種自己想得到的平衡是必須的,也是須有自覺去調整的。

依照儀錶板的建議畫下現在我人生狀態的狀況,嗯,目前除了工作以外都還滿意,這好像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快樂」,之前應該最多只有兩項及格,證明了偏科不會幸福啊。

健康(Health)

身:減重成功且沒有復胖,也養成了運動與早起的習慣。

心:多了自覺,保持情緒穩定。

靈:常感知足與感激,對未來有信心與盼望。

愛(Love)

接收:對自己的認識更深刻了,接受並欣賞自己的特質(長處與短處)。

給予:能更專注地與家人與朋友相處,讓彼此感受到關心與支持。

遊玩(Play),除了重設自己,這也是開放並學習新觀點的好方法。

最近我是想出遠門就出遠門,確實充了很多電也採集了很多新體驗。

工作(Work)

還處於自我整理期,以前我不知道在整理什麼,今天曉得我在找自己的「羅盤」與「角色設定」,也就是想確認自己的價值觀與個人特質。

雖然已有人生是個電腦遊戲的觀念(連結),但是Mark Manson這個視頻(連結)幫助我釐清了之前模糊的感覺。

在電玩遊戲中,玩家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選擇或客製自己的角色(這應該是許多人沉迷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對於任務就必須依照原本的設定,而且對於輸贏也有明確的定義。

在現實人生中剛好反過來。我們須去熟悉派給我們的角色設定,但可以去選擇要完成什麼任務,並且定義遊戲規則。

1. 角色設定

我們有什麼樣的特長與弱點,很大部分是出生時的出廠設定,在成年之前我們作的就是練習如何使用這設定的許多參數,是否有適合的訓練環境與一個了解我們的教練,很大程度的決定了我們之後開始下場玩遊戲的表現。我發現了兩種不流行但是很生動的角色分類,Raoger Hamilton’s 4 Geniuses (四種天才)與 Grim Hustle’s 7 Archetypes (七種原型)。我是Steel(鋼鐵) and Truth Seeker(求知者),知道自己的主要設定,才能在戰術層面找到適合發揮的場景與戰場。

2. 任務選擇

有些人在人生遊戲中一路過關斬將,但是過了中年卻感到空虛抑鬱,或是臨終前充滿了後悔,怎麼會這麼矛盾?人生勝利組卻沒有「打贏」的快樂?如果是玩別人派的任務,那就算完成了心中也是空虛的。對於別人派送或是邀請的任務,若沒有與自己的主任務在設計理念上一致,無論大小都是一種干擾(Distraction),就算似乎很有趣,它最終仍只會帶給你不知所為何來的唏噓。我以前不知道可以設計自己的任務,原來人生遊戲的目的並不是去「打贏」誰就結束了(Finite game),遊戲的目的是可以讓自己一直玩下去(Infinite game),人生一直處在自己設計的偉大遠征之旅,每多玩一天就多一天感到幸運與幸福。設計自己的人生任務,是一個戰略構想的過程,通常會需要時間去認識整個大局,就算開始玩了,戰略目標也是可以隨著任務的最高意圖而修改的,不要隨便採用別人的任務,但也不可一直留在場邊觀望,人生遊戲是計時的。

我現在對於戰略目標已遠比之前清晰了,現在要做的是尋找能讓鋼鐵人往前推進的戰場與裝備,繼續設計我的人生任務。

Get in touch

iam@kevinhuan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