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照筆試與開車上路

在學校裡有老師依照指定的教材授課,若想要有好成績,學生要先把考試範圍內的課本或參考書讀熟讀遍了再去考試。這就想考駕照的筆試,我們會把交通規則背熟了再去應試。

擅於準備筆試的人若把這個學習模式帶入職場,很多時候一樣可以滿足工作要求,尤其是那些內容定義比較明確的崗位:先把所需知識找齊、再把知識灌進大腦,甚至還要通過檢定之後才能正式作業。

學習開車上路與準備筆試不一樣,馬路上的狀況不是被指定的,它是一個動態的半開放系統,只要沒有違反交通規則,同一個路況也可以有不只一種路徑,能在合理的時間抵達目的地就算成功了。

大部分我生活圈的人(包含我自己),一直以來都是用筆試的模式在生活,往往也會把這個心態傳授給下一代。這個模式在「穩(固)定」的環境可以很成功:已知的範圍、有限的狀況、被驗證過的最小作用量路徑…

這個穩定是有前提的,可能是某個特定時代的紅利、或是減少可能性(縮小範圍、降低自由度)換來的容易控制。直白的說,容易通過的考試,沒辦法面對變動的世界,現在感受到的安全與穩定,大部分是「好運」的作用。

筆試心態常見的反應模式:

1. 過度分析而沒有行動(Analysis paralysis)

人生中會有許多機會降臨,我們會對未知感到恐懼所以想多做準備,知己知彼是正確的態度。但聰明人往往越研究越發現問題,結果反而更焦慮或熱情消散。做準備是好的,但只要評估過風險了,就不須試著同時去解決所有問題,先走第一步,先上路學開車,速度放慢沒關係,容許自己犯小錯。

2. 將挫折責怪於不可控制的因素

有時沒有違規好好開車也會被撞,怨天尤人等於承認自己是無能為力的受害者。退一步想,當我們選擇開車的方便時,心裡是知道馬路是「開放」給所有駕駛的,我們無法控制開放系統的所有變數,交通意外總是有發生的機率,所以我們會買保險。當被撞時,接受開車是我們的自主選擇,所以要接受交通意外的存在,好好處理它,then move on.

3. 將不確定性視為敵人

自由度高的系統都不是封閉的,另一種說法是它是容許很多變數的(所以才有夠多的調控旋鈕)。能夠評估的不確定性就是可以管理的風險,一昧排斥不確定性會把蘊藏的機會一併倒掉。要培養評估不確定性的智慧與採取行動的勇氣。

認識清楚自己的價值觀,若想當筆試人就要接受封閉系統的限制,若想上路開車就要練習負責任的處理交通事故。

Get in touch

iam@kevinhuan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