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是未知的曲線之旅

每個人對自己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會感到熟悉是因為習慣,會感到陌生是因為有自我覺察。

若往深一點的地方去挖掘,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地方。特別的或許不是能力過人之處,但一定有對人生或世界與眾不同的想法或觀點。

若對自己越誠實,很可能會發現正在走的路與心中的小聲音不調和而感到不安。這時想把小聲音放大,請它解釋清楚卻又往往不可得。往內深入挖掘與了解自己是一層又一層的大工程,每一層都需要突破的契機,這一層與上一層可能對同一件事有很不同的解讀與體會,所以認識自己的過程是動態而且「不定」的。

越認識自己,很可能會感到現在不是在走自己的路,卻又不知道該選擇哪一條路,感到困惑與不安是正常的。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對未來沒有清晰的想像也是正常的,但可能會對現狀越來越懷疑與不耐。

很少有人能很快弄清楚(figured out)自己的,看似篤定地過生活的人們,99% 以上只是選擇接受「已知」的道路,在還可以忍受時往往就會繼續走下去。

That which you don't hate, you tolerate. - Malcolm X

對於還在持續認識自己的人來說,「我」仍是巨大但蠢蠢欲動的「未知」,在這個動態的過程中,向他人清晰表達這一生的想完成的成果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並不是一個可以寫下來的靜態句子。未知的本質就是未知,如果那是已知的,往往已經偏離自己的道路,已經去找別人尋找安全感。

那獨一無二的自己現在仍是「未知」的,雖然無法精確的定位那遙遠的一小點(自己),但可以藉由觀察廣大的世界定義哪些是自己不要的。先把不想要的塗黑,剩下的空白區就已經夠指引大方向了。執著於今天就要有明確的路徑才能做選擇的人,只能前往「已知」的地方,那個地方很可能隨著空白區的鎖小或位移,明天就變成塗黑區了。

已知的路是直線,但發現之旅是曲線。

在出發時看不見地平線下的路是正常的,只需要知道往前移動100公尺沒有致命危險就夠了,往前100公尺後再定義一下空白區的方向,確認之後再往前100公尺,如此循環,自己的路就走出來了。那時再回頭看,必定是一條蜿蜒但有獨特風景的步道。

後記

我是一個需要知道該如何做(How)才會行動的人,未知總是令我害怕。可是隨著面對恐懼的次數變多,現在反而對未知有一些許能給人驚喜的期待。若我有從過去的經驗學到價值的教訓,應該是這兩項:

1. 遺憾的大多是沒有採取行動,而不是行動後的出醜。

2. 對有信心的策略要有耐心,提前放棄很容易會後悔。

綜合對自己特質的認識與歷史教訓,我可以使用以下原則:

1. 容許自己在構想策略時多花時間,我擅長收集資訊並整理成一個系統,清楚的系統架構會給我很大的信心,日後遇到困難就能堅持下去。

2. 在大戰略下有許多戰場,時間精力有限,一次集中一個戰場,最多兩個戰場但彼此須能互相牽引支援(不可互相牽制)。對長期戰略保持信心,戰術選擇時時保持data talk與彈性。

Get in touch

iam@kevinhuang.tw